| 台灣棒球特輯: E-Stastic (5)--大膽的幫中職水準定出層級(上) | |
| 發表者: E.J(站長)
於2006-06-27 01:40發表 |
一個自中職成立到現在為止長久存在的問題,
就是中職的水準到底在哪裡?如果以美國職棒小聯盟體系來比較,到底屬於哪一個層級?
關於這個問題,在許許多多的台灣球迷之間總是有不少的爭執,
有些人以不少有大聯盟或
例:職15的Aquiles Cera (金勇)
但是也有不少球迷以許多根本只有獨立聯盟資歷或是小聯盟
例:去年勝投王的Lenin
Picota (戰玉飛,必可)或是在中職取得百勝的Osvaldo Martinez (勇壯)
同時也有許多人會拿中職球隊或是以中職為主力組成的中華隊國際賽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或南韓成績來比較!!
(奧運,亞錦賽,亞洲職棒大賽,WBC等)
而最近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論點,就是以近幾年來中華隊的組成狀況來論述,
先發左外野手陳金鋒是
可以說是中職頂級的鄭昌明以及張泰山都分別被
所以用來評斷中職最多大概也是
不過這些說法,有些只以一二位選手在美職及中職的成績來比較,容易失之偏頗;
有些又只以國際賽幾場比賽的表現來比較,在比賽數過少的情況下,也容易不容易取信於人!!
其實要比較兩個(國家職棒)聯盟的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兩個聯盟都打過的選手成績拿出來進行比較,
這樣一方面可以減低數據不夠所造成的偏頗,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主觀的意識型態作祟,
由於過去從來沒有中職及美職都打過球的本土球員,所以無法從這方面進行比較(今年的鋒哥算是第一個)
但是從美職(MLB或小聯盟體系)中打過球之後來中職的洋將就很多了,尤其是洋投,
相信可以收集到相當數量的數據,而數量越多,也就越有可信度及參考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概也只有一個瘋子,或是吃飽太閒的人,才會去"替中職定位"而找出這些數據並統計之,
不過,筆者的野心當然不只於此,這些數據的用途還有很多…
除了也許可以定出中職相當於小聯盟哪一個等級外,甚至可能還可以看出中職等級變化的趨勢,甚至更進一步,
有可能還可以當做是預測未來洋將來到中職成績的一個計算公式(相當於MLeqa..)
但是由於這些數據的量真的很多,目前僅就收集完成的牛隊8-16年的洋將部份進行最初步的分析:
若是洋將於The Baseball Cube網站上查不到資料,則將此選手於中職及美職的成績都不列入計算;
同時,為避免有些洋將因為局數過少而造成的統計偏差效應,所以只要未滿20局的也不列入計算!!
(不管是在中職或是美職小聯盟體系中的某一層級)
以下為成績收集的來源:中華職棒官方網站(中職成績),The Baseball Cube(美國大,小聯盟成績)
經篩選後符合統計的樣本球員(共18位)為:
Clinton Hosford(克林頓),Brad Guy(凱特),Jeff Andra(飛勇),Aquiles Cera(金勇),Ramon Morel(世介勇),
Wilson Heredia(威森),Glenn Dishman(帝猛),Mark Keifer(楓康),Matthew Apana(艾比盈),Adam Butler(艾巴勒),
Michael Mimbs(麥克),Julio Solano(牛沙勒),Robert Kell(凱爾),Jody Treadwell(金砂掌), Timothy Fortugno(風情),
Alwin Brown(力拔山),Boze Marshall(寶時捷),Randy Marshall(馬修)
註:Osvaldo
Martinez(勇壯),Lenin Picota(戰玉飛),克提茲(Jorge Cortez)以及Jose Soreano(黑金光)等牛隊洋投,
由於The Baseball Cube上查無美職小聯盟體系紀錄所以其中職成績亦並未列入統計內!!
表一:
|
Level |
Wins |
Loses |
Saves |
IP |
Hits |
HR |
BB |
SO |
|
中職 |
134 |
112 |
85 |
2,251.00 |
2,086 |
124 |
937 |
1,694 |
|
RK |
40 |
41 |
8 |
663.00 |
647 |
|
275 |
459 |
|
A- |
29 |
17 |
9 |
344.66 |
298 |
|
102 |
363 |
|
A |
68 |
45 |
16 |
1,020.00 |
894 |
|
438 |
977 |
|
A+ |
78 |
60 |
34 |
1,175.66 |
1,048 |
|
512 |
1,101 |
|
AA |
122 |
127 |
75 |
2,115.33 |
2,130 |
|
897 |
1,575 |
|
AAA |
191 |
200 |
35 |
3,375.66 |
3,528 |
|
1,451 |
2,616 |
|
MLB |
34 |
48 |
5 |
892.66 |
903 |
111 |
457 |
563 |
Wins:勝投 Loses:敗投 Saves:救援成功 IP:投球局數 Hits:被安打 HR:被全壘打 BB:四死球 SO:奪三振
RK:新人聯盟, A-:低階
表二:
|
Level |
IP |
ER |
ERA |
WHIP |
HR9 |
H9 |
BB9 |
K9 |
|
中職 |
2,251.00 |
778 |
3.11 |
1.34 |
0.50 |
8.34 |
3.75 |
6.77 |
|
RK |
663.00 |
305 |
4.14 |
1.39 |
|
8.78 |
3.73 |
6.23 |
|
A- |
344.66 |
112 |
2.92 |
1.16 |
|
7.78 |
2.66 |
9.48 |
|
A |
1,020.00 |
351 |
3.10 |
1.31 |
|
7.89 |
3.86 |
8.62 |
|
A+ |
1,175.66 |
460 |
3.52 |
1.33 |
|
8.02 |
3.92 |
8.43 |
|
AA |
2,115.33 |
949 |
4.04 |
1.43 |
|
9.06 |
3.82 |
6.70 |
|
AAA |
3,375.66 |
1,766 |
4.71 |
1.47 |
|
9.41 |
3.87 |
6.97 |
|
MLB |
892.66 |
494 |
4.98 |
1.52 |
1.12 |
9.10 |
4.61 |
5.68 |
ER:自責分, ERA:自責分率, WHIP:每局被上壘率,
HR9:每9局被全壘打數, H9:每9局被安打數,
BB9:每9局保送數, K9:每9局奪三振數
比較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如果以中職的成績為基準,找出一個最接近的小聯盟層級,
就可以得出中職打者(當然,這還是有加上極少數洋砲的情況)與小聯盟哪一個層級的打者實力比較接近,
而如果這些中職成績比某一個小聯盟層級的數據還好,那就代表中職實力不如該層級,反之則類推….
雖然數據還不夠完整(所以只能說是初步),但是已經出現一個趨勢了,得到的成績老實說,”非常的不令人意外”
在18位選手的這些上千局的統計數據中,如果以era及whip兩個指標來論,
大致上可以得到中職的等級相當接近於
也許有人會提出在這個表中,新人聯盟出現一個統計上不合理的現象:就是新人聯盟的era及whip比
(同一個投手,在更低階的新人聯盟成績應該要比高階一些的
事實上,會出現這樣情形的原因是,新人聯盟局數較少外,新人聯盟是職棒新人第一個職業比賽的聯盟,
在打新人聯盟時,年紀不僅很輕,經驗也不足,所以成績的起伏非常大;在統計的準確性上也就降低很多了..
而大家也可以發現,只要一進入
越到高的小聯盟層級,成績就越差….在era,whip,被安打數,控球力及奪三振力上幾乎都是如此…
而且相當有趣的,即便這些選手的勝敗成績,會因為球隊本身實力好壞而有所影響,
但是在經過比較後,這些洋將在中職所得到的總勝率0.545,竟然也是與高階
而當然除了在最可靠的指標era跟whip中,
可以發現中職等級明顯的比低階
而在其他輔助實力指標的部份,落差最大的數據大概就是奪三振力K9,
中職(6.77)呈現的數據比較接近
那麼是中職的打者比較不會容易被三振嗎?在某種程度上,沒錯,的確是可以這樣說,
因為,一般在
而對中職或其他亞洲打者來說,由於大多屬於contact
hitter(安打型打者),所以在被三振率自然就會低很多…
不過這只是因為”揮擊特性”而已,並不能代表是”實力”!!
比較可惜的是在小聯盟各層級中,被全壘打這個數據是空白的,否則這個趨勢應該可以看得更清楚!!
也許也因為是中職球員的擊中球率高些(揮空率及被三振率低),
所以同一批投手在中職的每9局被安打數(8.34)比起低階
而如果以每9局被保送數(投手發揮出來的球威)來看,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來中職跟
再補一些其他的數據以為輔助,
在這18位牛隊職8-職16的洋投中,上過MLB的有9位,
而在其中中職成績(era或whip)表現比MLB還差(也就是代表中職等級優於MLB)的只有1位
---是Wilson Heredia(威森)的era (MLB era:3.41,中職era:3.74);
上過
而在其中中職成績(era或whip)表現比
---是Brad Guy(凱特),Aquiles Cera(金勇)及Mark Keifer(楓康);
上過
而在其中中職成績(era或whip)表現比
---是Mark Keifer(楓康)及Michael Mimbs(麥克);
但是在高階
也許這個結果(中職8-16年約等於美國小聯盟
不過,沒數據沒真象,這個初步的數據,應該可以替許多認為中職等級其實很低的球迷提供一個有力的證據..
但是,這方面的數據我還會繼續做下去的,等到把其他球隊的數據也補齊後,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也希望能夠試圖將中職黃金期(職4-7)與現在的中職等級做一個比較…看看是否真的有明顯的差異!!
後續的部份,請大家期待!!